365bet官网开户
建设一座富有灵气的山水花园城市
作者: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日期:17-09-12 字号:[ ]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既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也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态。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图对镇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成效、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1 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国家层面尚未有见诸于媒体和公众的官方定义,山东省作为走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省份,在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中,对水生态文明给予以下定义: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水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在水生态文明相关学术研究方面,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对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有着丰富的见解。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的祁正卫认为,水生态文明,其实质是使水保障生命状态永续生存发展的一种社会的、自然的文明。其本质内涵包括4个方面:1.水的生态文明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和手段防治水旱灾害的一种水安全文明;2.水生态文明是使水满足人类需求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水资源文明; 3.水生态文明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一种水环境文明;4.水生态文明是使人亲水、近水、爱水、惜水、保护水的一种水文化文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的唐克旺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概念的延伸。水生态文明建设比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具有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

  珠江水利委员会的许进认为,水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建设永续的水资源保障、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和先进的水科技文化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河海大学的郭晓勇认为,水生态文明即在充分尊重水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并在这些活动中实现人与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我们对水生态文明有几个共识:一是要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二是要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三是要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为此,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实现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一种文明状态,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和载体。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对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定论,使得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在行动实践中难以汇聚强大动力。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所在

  水生态文明的提出,最大的意义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国家在长期治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治水理念,坚信“人定胜天”,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建设水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面对因水造成的种种灾难和危机,开始寻求解决之策,那就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这个对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阐述,本身就意义重大,意味着政府水利部门已经开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1水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在关于宇宙探索的报道中不难发现,世界发达国家在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时候,最先需要研究是否有水存在。这说明,水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人类要发展,还要为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创造生存发展条件,从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水,正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最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说的那样:“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2水生态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需要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忽视,我们付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代价过大,导致城乡很多地方出现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笔者在农村生活了近20年,对农村水环境的恶化有切身感受:小时候的清澈河流如今垃圾遍地、污水横行;小时候的整洁水库如今要么被填埋,用于种地、盖房,要么成了天然的垃圾场;小时候儿童水中嬉戏的场景荡然无存,妇女淘米洗菜的作用再无可能。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喝上干净水、享有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实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形成直接损害,也间接影响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民生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2.3水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长期以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背负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的时期,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引导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国家和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尽管水生态文明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有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我国却早已开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洪水,迫使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开始对传统治水思路进行深刻反思,治水理念由此开始从传统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和民生水利转变。国家也在全国开展了水系综合整治、河湖健康评估、流域生态调水、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和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3.1积极探索

  2010年12月31日,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提出要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2011年7月8日-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和会议精神,水利部开始谋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后会同中国科学院、广西社科院、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分别对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内容、目标展开前期研究。并在广西来宾、湖南耒阳和贵州贵阳等地举办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论坛”、“水利旅游助推城市发展论坛”,研讨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任务

  3.2地方试点

  2011年下半年,水利部与山东省水利厅开始共同研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2012年4月,水利部在济南市召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研讨会,并组织专家对《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2年8月9日,《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DB37/T2172-2012)正式发布,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省级地方评价标准。随后,2012年10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确定济南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通知》(水资源〔2012〕464号),要求济南市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此,济南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3.3全面推开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对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决定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创建活动。随后,水利部出台了上述《意见》的配套文件《关于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3〕145号),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作出具体部署。2013-2014年,水利部分两批开展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国共有104个城市(第一批45个,第二批59个)被纳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3.4纳入示范区建设

  为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精神,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发改环资〔2013〕2420号),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并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包含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标,如用水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水土流失面积、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2014-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分两批开展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国共有102个地区(第一批57个,第二批45个)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至此,水生态文明被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建设工作之中,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3.5江苏省现状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同时又是是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省情水情,决定了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特点。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0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目标。 2004年,省委批准实施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2013年,省委、省政府在《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2016年2月2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了“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的目标。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2013年6月,省水利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苏水资〔2013〕26号),提出到2020年,建成有江苏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70%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2013-2014年,在水利部开展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江苏有徐州、苏州、无锡、扬州4市和南通、淮安、泰州、宿迁、盐城5市分别被纳入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城市,数量均居全国各省首位。同时,江苏省积极开展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将高淳等18个县(市、区)纳入省级试点。2014-2015年,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开展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江苏有镇江市、淮河流域重点地区和南京市、南通市分别被纳入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4 镇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

  镇江,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就中国“江河立交桥”的特有坐标。全市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32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至乡镇级主要河流328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个,有水库141座,总库容3.47亿立方米。全市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占51.1%,平原区占15.5%,圩区占19.7%,水域面积占13.7%,素有“小辖区,大水利”之称。2015年初,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确立了“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镇江市既是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又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因此,镇江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基础,又有优势,更有方向。

  4.1主要做法及成效

  4.1.1科学谋划建设工作方案

  市水利部门联合河海大学编制完成了《镇江市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将于今年下半年通过水利部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市环保、住建部门依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分别编制了《镇江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镇江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目前,《镇江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于今年6月份以市政府文件(镇政发〔2016〕28号)形式印发实施,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

  4.1.2全力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

  4.1.2.1水环境质量逐年有提升

  据市环保部门测算,2015年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的比例为68.2%,全市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优于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列入国家《“十二五”年内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8项工程提前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长江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太湖流域7个国控断面达标率由2009年的不到15%提升至2015年的71.4%,太湖流域环境区域补偿资金由逆差变为顺差,2014和2015年度考核分别列流域五市第一和第二名。

  4.1.2.2绿色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一是制定并实施负面清单制度——《镇江市主体功能区制度环境准入管理暂行办法》,严守生态红线,在红线范围内不得实施任何禁止建设的工业项目。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污染源达标排放,对现有污染源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深入治理、限产限排、停产关闭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并组织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三是逐步规范区域企业环境行为,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名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

  4.1.2.3污水收处设施持续完善

  据市住建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市区新、改建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新建污水泵站18座,新铺设污水管道229公里,雨、污分流改造铺设管网71.2公里。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征润洲、京口、谏壁、新区(东区)、新区第二、丹徒、高资、宝堰8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29.5万立方米/日,配套污水泵站34座,污水管网653公里,基本实现了旱流污水不下河。

  4.1.3初步建立城市减灾体系

  4.1.3.1大力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目前,市水利部门完成了镇江新区大路、姚桥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前期工作,部分堤段已开工实施,已完成投资约2.5亿元。镇扬河段分年度组织实施了世业洲应急治理、和畅洲潜坝加固等一系列长江应急护岸工程建设,扬中河段陆续组织实施了扬中市丰乐桥等河段护岸和整治工程,项目实施对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保持重点险工段的河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4.1.3.2初步形成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一方面,市住建部门开发了镇江市防涝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整合了天气预报、管网液位、雨量、河道水位、视频监控等数据信息,具备了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相对于传统的经验式防汛手段,提高了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下穿立交、涵洞等易涝危险源点,市住建部门安装了视频监控、电子水尺、报警装置和LED警示屏,发布强降雨预报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值守,实施应急强排、交通限行和应急救援等工作,建立了与公安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城区拥有市政雨水排涝泵站30余座,总抽排能力达100立方米/秒以上,市政雨水管道约1330公里,各类排涝河道长度约107公里,镇江市城区降雨强度在40毫米/小时或100毫米/24小时以内,城市基本无积水或迅速退水。

  4.1.4提升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

  4.1.4.1征润洲水源地安全有保障

  市住建部门于2015年12月完成了被列入市政府2015年十件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征润洲水源地原水水质安全保障工程,工程设想由住建部和环保部首席应急专家、清华大学张晓健教授提出并在长江流域首次运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工程以“用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为指导思想,延长了长江原水在水源地的停留时间超过12小时,为突发情况下应急处置提供充足的时间,并配备导试水厂及相应的预警、预处理、污染水快速排空等装置,实现了原水水质可预警、可控制。

  4.1.4.2备用水源地稳定可应急

  市住建部门为确保金山湖应急备用水源地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响应,对引水明渠保护区实施了可视化封闭管理,建立了长效巡查和换水机制。根据国家要求开展了水质监测,并与市环保部门实现了金山湖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及时准确地掌握水源地水质情况。此外,还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了“镇江市金山湖应急水源与常规处理工艺适应性研究”项目,已初步确定了水源切换后制水厂针对金山湖水源的工艺处理和参数调整方案,可确保使用应急水源制水的供水水质稳定达标。

  4.1.5实施“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

  2014-2015年,我市围绕城区水环境改善,累计投入7亿多元资金,实施“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引水活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六大类工程,制定了《镇江市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4-2015年)》《镇江市“引水活水”规划》《镇江市市区河道水环境长效管理“河段长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区主要水体基本消除黑臭,水系间互通互联基本实现。2016年,市住建部门开始牵头负责“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了多项工作。一是形成了《镇江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河长单位及协同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我市整治工作网络,明确了2016年整治任务和目标要求,并将整治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二是牵头各河长单位和市环保部门按照《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对市区河道现状水质进行监测和调查,为下一步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参考。三是根据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着手建设具备河道基础信息查询、水质监测点位及监测数据录入查询等功能的城市水环境整治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初步功能设计。四是全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今年我市水环境整治任务共27项工程(任务),年度投资近6亿元。目前,运粮河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金山湖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13个整治项目已开工建设。

  4.1.6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新增设未纳入水功能区管理的水域。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镇江市总体规划》《镇江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供水规划和工业产业布局方案》,结合水功能区管理实际要求,市水利部门对未纳入水功能区管理的水域(江心洲长江段水域和新区新开挖的人工湖泊“核心湖”)重新纳入水功能区管理。二是开展水资源监测工作。市水利部门每月对全市118个水功能区实行全覆盖水质监测,每月两次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每年两次对全市主要的58个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质实行同步监测,每月对全市辖区内的省公布名录中12个湖泊的水生态状况进行监测。此外,在对省属118个水功能区在全覆盖监测的基础上,还对水库增加透明度、叶绿素,对饮用水水源区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锰等监测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农业节水。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农村河道数据整治任务基本完成,积极推进了丹阳市典型农村小型泵站信息化改造、扬中市农田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镇江新区万顷良田泵站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2015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5。四是持续落实城市节水管理。市水利部门通过制定出台城市节水相关制度,规范了城市节水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行为,基本形成了以水资源费、自来水水费、污水处理费为主,建立了以非居民超计划用水加价、居民阶梯式水价为补充的较合理、系统的水价体系。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4年下降7.56%。2016年上半年,创建完成市级节水型学校36所,复查节水型载体18家。

  4.1.7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市住建部门紧紧围绕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三大主要目标,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大系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制定出台了《镇江市海绵城市规划管理办法(试行)》《镇江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奖补办法》等相关文件,并与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组建了镇江市海绵建设PPP公司。近期,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顺利通过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年度绩效评价考核。

  4.1.8加强水生态文明宣传

  2016年,市水利部门启动了焦南闸水文化展示馆建设,成立了水文化展示馆筹建办公室。并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巡展、征文比赛、摄影展等一系列节水护水活动。此外,市水利、住建等部门于今年联合开展了节水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通过水文体活动、水知识竞赛、水法制宣传、水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全社会普及水文化知识。

  4.2存在问题及困难

  4.2.1水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当前,人水和谐相处的水生态文明理念还在形成和普及之中,突出表现在:政府层面,在治水思想上仍未真正把水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水利发展的战略思想,没有真正把人水和谐思想很好地应用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社会层面,缺少民间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稳定的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节约用水、少排废水和保护水生态等行为在社会公众中的比例依然较少,人们尚未将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一种体现道德和素质、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现镇江“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特色的亲水景观与水文化载体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层面,对水生态文明缺乏深入、系统性思考,还处于挂在口头上、停留在口号上,水生态教育基地类型比较单一,生态意识普及工作还局限于政府部门宣传推广的传统形式,宣传方式不够丰富、途径不够多元。

  4.2.2政府部门联动尚未形成合力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复杂性,涉及住建、环保、水利、国土、农委等多个部门。受从上到下的政府体制因素影响,目前仍存在部门各自为政现象。如对于农村环境问题,住建、环保部门负责村庄环境整治,水利部门负责“水美乡镇(村庄)”建设,农业部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再如联席会议制度方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我市水资源管理多部门合作机制的形成,目前,国家、省及兄弟市基本都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而我市尚未成立。

  4.2.3城市减灾体系需要提档升级

  镇江城市人口、大中型企业大量集聚在沿江、沿河地区,而该地区地面高程大都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2~4m,迫切需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由于通江河道防洪标准偏低,长江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堤防虽已按“长流规”标准进行达标建设,但整体还未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部分堤段填塘固基工程未实施完毕,迎水坡坡比不达标,同时面广量大的560座穿堤建筑物虽经多次接长加固,但防洪安全隐患较多。部分沿江圩区的排涝问题比较严重,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区域防洪标准偏低,边界河道防洪标准不足,需加大治理力度。湖西通胜地区、秦淮河流域上游及赤山湖地区现有防洪标准尚不足10年一遇,急需提高防洪除涝标准。

  4.2.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亟待加强

  饮用水安全是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市的饮用水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存在隐患,有的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还建有鱼塘、造船厂,有的水库水源地存在面源污染、水库淤塞等现象;二是部分饮用水水源地面临上游地区污染、周边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船舶运输、危险品运输等诸多威胁;三是丹阳设在丹徒江心洲的饮用水水源地由于保护区内建有船厂,不能完成达标建设,使得全市水源地达标建设2015年底全面完成(省政府要求)的目标不能如期实现。

  4.2.5农田水利欠账较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税费改革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农田“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由于各级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投入不足,再加上责、权、利不统一等原因,其在建设管护、运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而农田“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作为整个水利系统的最末梢,它的运营状况将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就我市而言,虽然在对大江、大河、中小水库等流域性、区域性重点水利工程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田“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普遍存在标准不高、配套不全、工程老化、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4.2.6农村面源污染急需管控

  水生态对农村生态环境更具有基础性作用,而长期积累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安全、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民的健康生活。当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加之对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有效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日益凸显,农村和农业内部环境不断恶化,江河湖泊水质、农民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5 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考和建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人类因水而存、因水而兴。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是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水平,就是提升我们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水平。水生态文明理应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理应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先导力量。

  5.1真正转变治水理念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水环境整治,也不仅仅是水利工程建设,而是对可持续发展治水理念的继承创新,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也强调水支撑经济、创造经济、引领经济的功能。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专家学者要转变传统的治水理念、习惯和思维,要把治水兴水的过程变成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使水利建设从“人力为要”转变成“自然力为要”,最终达成人与水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境界。既要考虑人的减灾的需要,也要考虑其他生物物种个体生命存续的需要; 既要考虑人的安身立命的需要,也要考虑生物物种栖息生存的需要; 既要考虑水利工程主体价值的所在,也要考虑其能够带来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

  5.2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从源头上规范人类供水、用水、排水行为,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根本制度,它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能否有效实施该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水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下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低效利用、高污染排放造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目前来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制度,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我们要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键之举,像管理土地资源一样管理水资源,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作用。

  5.3探索划定水生态分区制度

  水生态分区是指依据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及流域、区域的差异性特征,划分具有相似的水生态系统或者相似的潜在水生态功能的区域,识别区域性水生态问题,划定分级、分类的水生态管理政策和管理措施,为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其目的是识别和掌握各个分区的水生态问题,以便采取不同的、适宜的措施和管理方法进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水生态文明分区主要依据和基础是区域内已颁布实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规划、水功能区划等等。以《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例,为合理配置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规划把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保护“四大区域”,但缺乏对水资源流域特征的考虑和水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建议省、市两级政府结合区域内主体功能区等规划,依据流域内的水文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态系统功能水平等地域特性,以区域相关性、协调性、主导性为原则,合理划定水生态分区,以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5.4稳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并对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项目将奖励10%。当前,30个海绵城市为了改善城市面貌,迫于稳增长压力和资金短缺困境,对PPP模式非常欢迎。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纵然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政府项目盲目的问题,并提高财政资金供给绩效,是符合发展趋势的一种政策选择。然而,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要政府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防洪水、保供水、促节水的一项综合工程,是涉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惠农工程,是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一项公共建设服务,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国际上PPP模式的项目仅占所有公共项目的10%-20%。海绵城市的项目是否适合PPP模式,应该从项目的界面、产出要求、绩效指标、收益来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雨水的收集利用、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探索PPP模式,而涉及生态、资源、安全等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谨慎为之。此外,对于镇江而言,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加之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大部分都在老旧小区,还存在着小、散、碎片化现象,鉴于海绵城市建设期限仅为3年,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工程理念,统筹考虑整个城市水系统的综合规划和设计。

  5.5加强对水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文化的本意是文而化之。民族的内涵在于文化,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于水文化的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自身水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江堰作为一项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是我国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水文化遗产,维护水历史文脉,打造地方水文化品牌,构建水文化体系,并通过水文化景观的开发,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让人民群众增强近水、亲水、惜水、节水、保水的感情,倡导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6 结束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本文结合镇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对水生态文明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并提出相对宏观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镇江打造山水花园城市提供一点推动力量,期待镇江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做好“水”的文章,进一步彰显镇江山水的洋气、秀气、灵气。

365bet官网开户